
在国足首场比赛中,陈涛在比赛中被撞伤头部,造成轻微脑震荡。球员受伤,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国家队、俱乐部,还有自己的收入。为了解决国脚的后顾之忧,足协制订了一个新的补偿方案,在这份方案中,男足球员在国家队训练或比赛中受伤,将可以得到一年最高100万元的伤病补偿,女足国脚最高将得到18万元补偿。目前该方案已经上报总局,并得到批复通过。
保障小,国脚顾虑不少
此前,足协对国字号伤病队员一直使用的是2003年的规定。当年足协给各家俱乐部下发了一份《关于男子国家队及队员与联赛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》,在国字号球队训练、比赛中受伤而影响回俱乐部参加联赛的队员,在伤愈前的当年度内,享受俱乐部球队上场球员的待遇,同样可以拿到奖金。2003年,足协按照总局的要求出台了 “限薪令”,但为了鼓励队员在国字号队伍效力,规定入选国字号球队球员的基本工资可以在限薪基础上再上浮30%。
但是在足协2003年下发暂行规定后,却遭到了几乎所有俱乐部的反对,在执行上也非常不到位。俱乐部的意见是,一是从根本上说,球员受伤或因国足抽调影响回俱乐部参赛,本已对球队成绩造成影响,俱乐部还要负担球员的相关费用,极为不合理;二是在限薪令的大背景下,允许队内国脚提薪30%,会对球队稳定造成不力,并造成管理上的问题。据记者了解,当时有些俱乐部会交代队员不要在国家队的比赛中“太拼”。
球员对此也顾虑重重,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,85年龄段参加北京奥运会的队员赵铭在国奥受伤后,因伤病原因,一直未能重新恢复状态,而足协只提供基本的生活补贴,他所在的长沙金德俱乐部在转让后,也没有了他的合同。有了这样的前车之鉴,球员难免有所担心。
新规根治出工不出力
因为保障不够,造成了部分国脚在国家队比赛时“出工不出力”的情况。因为国内所有俱乐部与队员签订的合同中,除了固定工资之外,收入的多少更多取决于出场时间以及赢球奖金的多少,如果球员受伤缺席联赛,收入将肯定大打折扣。对此,足协也一直希望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。2009年时,足协曾与一家保险公司商谈给球员投保,但是这家保险公司开出的条件极高,而且投保额和赔偿额基本相当,开出的是30万元的投保额只能投到50万元的保险赔偿,令双方合作最终无疾而终。
2011年,足协拟定了一份最新的国脚伤病补偿方案。方案中,凡在国字号队伍训练和比赛期间受伤的队员,足协将与保险公司一道负担相关治疗和康复费用;如果国内男足队员在中国队集训和比赛期间受伤,缺席所在俱乐部的比赛,每缺席一场补贴3万元,每位队员每年最高不超过100万元;女足队员受伤则将得到每月1.5万元的补贴,每年不超过18万元,国青和国少队员伤病则会考虑给予基本的工资补贴。
但是还有一些问题仍未完全解决。例如受伤补贴领取的年限的问题,比如赵铭的例子,在较年轻时便因受伤并无法继续职业生涯的话,那么他领取补偿的年限如何计算。足协希望能够找到合适的保险公司,参照国外的做法,投保运动员伤病保险,以构建完善的运动员保障体系。